访问人数:

吉林特色文化基地建设

当前位置> 基地建设 > 吉林特色文化基地建设

长白山文化研究基地

来源:本站

2012-12-19 05:08:25
打印
浏览:28580次
本站文章禁止转载,需要转载请联系本站!!!

 

 

长白山文化研究基地

 

 

2010年9月,长白山文化研究基地被批准为第二批吉林省特色文化研究基地。长白山文化研究基地共设3个研究方向:满族民间美术、长白山民俗、东北抗联研究。

一、基地成立以来工作进展情况

1、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长白山文化研究基地拥有中国满族民间美术研究中心、长白山文化研究院、满族民间美术馆办公室、会议室、图书资料室等,占地面积达500平方米;拥有专业图书资料3000册;拥有计算机、摄像机、照相机、打印机、扫描仪等仪器设备价值100余万元。

2、主要成绩

截至目前,基地深入田野考察共350余人次,寻访600余位民间文化传承人,共拍摄照片30余万张,摄制录像资料1000余小时,收集民间文化遗存实物4000余件。满族民间美术陈列馆下设满族民居,满族服饰、刺绣,满族剪纸,满族木雕、筐编四个展厅,展示2000余件民间美术实物。2012年10月,建成了影像资料数据库摄录室。

2010年,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吉林省在上海世博会登场亮相。

2010年,满族民间美术课被评为省优课。

2011年1月,民俗学被评为学院重点建设学科,同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

2011年3月,申报的长白山人参故事等7个选项被列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至此,学院已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13项。

自东北抗联烈士张蔚华研究会成立以来,有100多人成为研究会的会员,组织开展了3次学术研讨会,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余篇,出版相关学术著作2部,承担省级相关研究课题3项,组织了4个代表团去朝鲜访问,协助朝鲜金哲柱小学与抚松县试验小学建立友好学校,接待朝鲜艺术家协助抚松县试验小学排练金华组歌。

3、队伍建设

基地现有由21名专兼职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研究团队队伍稳定。目前,团队中拥有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6人,中级职称10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10人。

从年龄结构看,50岁以上2人,40-50岁8人,30-40岁11人,基本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学历和职称比较合理的研究队伍。在研究过程中,实行以老带新,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使他们尽快成为具有较强研究水平的科研人才。

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将长白山文化研究扩展到生物、制药、美术、政法等各个学院,不断充实对长白山特色文化的研究。

二、科研成果

2010年至2012年,基地人员共发表学术论文38篇,其中,重要期刊6篇,核心期刊11篇,省级期刊21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12项成果获得各种奖项。2010年11月,刘彦臣所著《长白山木石文化》一书荣获吉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0年12月,王纪撰写的论文“流变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地域影响下满族剪纸表现手法的传承与发展”被评为吉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承担科研项目1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项目13项,院级项目1项。获得项目经费300余万元。

三、开展活动情况

1、学术交流活动

2012年3月3日,由国际木文化学会主办、通化师范学院承办的“长白山木文化国际研讨会暨木文化之旅”在白山市抚松县举行,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日本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在为期4天的时间里,围绕长白山森林、生态资源研究与保护,长白山木文化内涵和文化形式,民族特色木文化保护与传承,森林珍稀植物保护、森林人参文化和狩猎等内容进行了内容广泛的交流探讨;对长白山原生态木屋村落、长白山生态森林资源等进行了实地考察。

通化师范学院院长康学伟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副院长朱俊义教授主持第一阶段会议并应邀作“长白山核桃拼贴技艺项目产业化策略”报告,满族民间美术中心教授王纯信作“长白山满族木文化的研究与保护”报告,生物系周繇教授作“长白山珍稀濒危植物调查报告”,满族民间美术中心王纪副教授作“木文化与木艺术”报告。

基地派出1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届会议。通过承办此次会议,不仅与中外同行交流了研究信息,也提升了学院长白山特色文化研究的知名度。

2010年5月,主办“东北抗联烈士张蔚华研究会”第二次学术年会,同年7月组织代表团第一次访问朝鲜,协助朝鲜金哲柱小学与抚松县试验小学建立友好学校,接待朝鲜艺术家协助抚松县试验小学排练金华组歌。

除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外,基地还积极参与对外学术交流。2010年10月,基地成员参加在陕西杨凌召开的“2010国际木文化研讨会”,王纯信、王纪作了主题为“长白山满族木屋”的发言,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连续3年参加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的“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2010年的会议上,王纪作了“鄂伦春剪纸传承现状调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流变研究”的主题发言。

2、组织学生课外活动

2005年组织成立大学生满族剪纸研究会以来,目前共举办学生剪纸相关活动多项,通过讲座、展览、田野调查等形式,使得这一文化遗产在大学生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3、教育传承基地建设

为了使基地的研究成果得到更为广泛的宣传与传承,基地还在通化县快大镇中心校、金斗满族朝鲜族中心校、大泉源满族朝鲜族乡中心校、辉南县抚民镇中心校、柳河县三源浦镇中心校等中小学设立“少儿满族剪纸”、“满族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开展教学与指导活动,为宣传和传承基地的文化成果做出了重要贡献;基地为弘扬、传承金日成主席和张蔚华烈士结成的深厚革命友谊搭建平台,促成建立抚松县实验小学和平壤金成柱小学结成友好校。

四、社会影响

2010年,基地的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吉林省在上海世博会上亮相,吸引了大批中外游人参观,并得到了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省长王儒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等省领导的赞扬。吉林电视台做了报道。

基地先后申报成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项,其中,列入联合国非遗项目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非遗项目13项。这些项目,先后在吉林日报刊出。

基地先后承办了两届吉林省剪纸协会年会,在全省范围内,扩大了基地在满族剪纸保护传承方面的影响。

基地承办的“长白山木文化国际研讨会暨木文化之旅”大型国际会议,在中外同行中展示了文化研究与保护成果,提高了基地的声誉。

此外,基地学者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及学术会议,在会上宣读学术论文,使国内外同行了解了基地特色文化研究成果,同时,也扩大了基地特色文化研究的影响。

五、今后建设的计划和设想

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以现有研究工作基础为出发点,整合学院优质科研资源。以民俗学科为切入点,进一步拓展在社会民俗、生产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全方位的研究领域,打造优势特色民俗学科。以满族民间美术研究与田野考察基础相结合,拓展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体育等研究领域,建构更加完善的满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研究体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与传承协同创新中心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继续申报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争取保持在全省高校中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上的领先地位,同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理论研究,加强和协同创新合作成员合力攻关,创新科研成果。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建设,培养在特色文化研究领域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构建科研创新团队,力争在高层次项目、高水平论文、高档次著作、高等级奖励、前瞻性咨询报告方面实现大的突破,从而全面提高特色文化研究基地的整体建设水平。

计划与设想:根据学院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一是计划投入500万元左右,将满族民间美术陈列馆扩展为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新建满族民俗文化生态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二是引进数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受名额限制;三是建议学院增设特色文化研究专职人员;四是建议学院为基地聘任部分有研究专长的特聘教授及客座教授,增强特色文化研究的力量。

(通化师范学院长白山文化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