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人数:

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 学习贯彻五一七重要讲话精神 > 图片新闻

“中国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观点汇编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8-04-16 18:20:22
打印
浏览:27665次
本站文章禁止转载,需要转载请联系本站!!!

研讨会开幕式



会议现场图


  2018年4月14日至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和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共同承办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发表三十周年在北京中协宾馆举行。参加本次会议的包括来自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国务院参事室、国家民委等中央和国家机构,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以及部分新闻出版单位的领导、学者和嘉宾,除此之外,还有来自中国台湾地区以及美国、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学者,包括正式代表和列席人员,参会总数120人左右。 


  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中央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原主任朱维群;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原所长杜荣坤;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王卫民;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俊豪;山东大学特聘教授金光亿;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中心副秘书长张喆;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 


  李培林副院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长期交往、融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这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也就是一种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文化交流也更加密切,多元一体走向更高层次,这也充分印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洞察力和解释力。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以来,随着国内内外形势的发展,民族关系、民族发展也出现了新问题、新趋势,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研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动因、现状与趋势,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有利于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朱维群讲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实践意义,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有很重要的判断,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30年前,费孝通先生在长期理论思考和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开拓性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对中华民族起源问题上长期存在着多元论和一元论、本土说和外来说种种争论做了进一步厘清和修正,对中华民族由多元朝向一体的历史做出宏观概括,引起了海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迄今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他指出,一是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的关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二是自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地深入;三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四是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运用到民族工作中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理论研究和舆论导向方面。 


  王延中所长演讲的题目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关于如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他提出六个想法:一是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自觉,建设新时代民族理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二是大力推进五个认同的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三是切实改进民族工作方式方法,大力推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实际效果;四是围绕两个共同,各民族共同全面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完善我们的民族政策;五是妥善处理好民族多样性和中华民族整体平等的关系问题,关系问题从历史、学理上还有进一步阐述的必要;六是坚决反对民族利己主义,坚决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尤其反对不理性的声音。 


  本次年会分大会主题报告和七个分论坛展开讨论,大会主题演讲有十个主题报告:史金波作了题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形成背景和当代价值》的演讲、陈育宁作了题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民族复兴的伟大动力》的演讲、马戎作了题为《费孝通先生的民族问题研究》的演讲、华涛作了题为《费孝通先生的学术反思及其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当代建设的意义》、吴启讷作了题为《族群政治架构流变下的“中华民族”建构》、徐平作了题为《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王希恩作了题为《从多元文化主义到多元一体主义》、巴哈提•依加汉作了题为《清廷关于哈萨克统治正统的观念及其影响:以乾隆四十八年的清哈交往为例》的演讲、赵树冈作了题为《台湾的中华民族认同与记忆:一个历史与现况的初探》、麻国庆作了题为《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七个分论坛共进行了七十余个报告。 


  4月15日上午是研讨会的总结阶段,首先由分论坛的代表做总结发言,最后王延中所长做大会总结,他总结道,本论坛第一个特点是紧扣时代主题,第二个特点是与会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第三个特点是这次论坛的内容十分丰富,这次会议体现了时代对学科、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新的要求,是一次成果丰硕的研讨会。